通过3次工资调整,长春日报社人均收入比两年前增长56%,职工医保和住房公积金标准普遍提升,64名专业技术人员晋级晋档,员工精神不断振奋,媒体融合驶上快车道……困难重重的报社,探索“变中求生”的发展之路,迎来了“阳光灿烂的日子”。
突围发展
实施四大“攻坚战”
创刊于1945年的《长春日报》,是新中国最早创办的党报之一。近年来,报业发展环境发生变化,地方受到的冲击也不小,加上债务包袱、广告下滑等多种原因,长春日报社深陷发展困境,到2016年年初已入不抵支、负债累累,近1200名员工连续10多年无法正常领取工资。
如何破解困境,履行党媒职责,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?2016年8月,报社新班子组建后,面对“三缺一低”(缺编辑、缺记者、缺稿件,报纸质量低)、“三弱一低”(网弱、端弱、微弱,媒体融合度低)、“三多一低”(债务多、信访多、冗员多,职工收入低)等困境,首先深入调研,摸清家底,公开困难问题,增强员工危机感和责任感。对历史债务分轻重缓急,制定还款计划,协调有关方面对部分陈欠“挂账处理”,绕开“绊脚石”,搁置负重、减负前行,明晰战术路径——实施“人才兴社”“强报立社”“改革活社”“创新强社”四大“攻坚战”。
融合发展
打通流程机制“梗阻”
为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,长春日报社举全社之力推进媒体融合发展,下决心投入资金将长春新闻网、“长春政事儿”、“掌上长春”、“看长春”等新媒体整合,成为吉林省媒体首个投入使用的“中央厨房”。
在采编流程上,报社引导记者树立品牌意识,发挥本土资源优势,报纸、网站、客户端的编辑,在“中央厨房”随时按各自平台的定位需求进行风格各异的再制作,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新闻产品的多样化;
在推动机制创新上,报社根据实际工作需要,对机构进行重新整合,将优质资源向采编倾斜,加强扁平化管理,增强合力,提高效率;
在拓展传播渠道上,报社与新华网吉林分公司、中国联通长春市分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,探索打造“信息集成全民通”“党媒传播全市通”“媒体整合全社通”主流舆论传播矩阵平台;
……
一项项举措让长春日报社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,从一张报纸转变为立体传播大平台,全天候、大规模生产文图、音视频、大数据等融媒体产品,覆盖百万用户,推出了一大批有高度、有深度、有温度、接地气的新闻报道,“爆款”产品倍增。
在前不久的长春第二届国际马拉松比赛报道中,长春日报社视频直播云、报纸、网站立体式作战,手机端“长马直播”吸引了全球的目光,创造“70万+”点击量的历史纪录,登上新华社现场云周榜首位。报社先后获得“中国城市党报媒体融合十强”等几项大奖,社长孙成军当选“2017中国传媒融合发展年度领军人物”。
长效发展
激活员工主人翁意识
长春日报社把解决职工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作为突破口,压缩行政和经营开支,将增加的收入全部用于解决职工工资待遇等历史遗留问题。在普遍提高职工工资的基础上,提高了职工医保和住房公积金标准,为专业技术人员晋级晋档,做到“拴心留人”,让职工没有后顾之忧。
党报发展,人才是根本。长春日报社推出人才培养“鸿雁工程”,选拔“领军”“骨干”“优秀后备”3个人才梯队,激活了报社员工的精气神。
2017年,长春日报社的作品获中国新闻奖等国家级奖项14项,获新华社现场云2017年度十大优秀报道一等奖,获得吉林省和长春市新闻奖项99项,新媒体一年内创造6次“40万+”的阅读量……
“坚持正确舆论导向,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、引导力、影响力、公信力,是党报的立身之本。”长春日报社社长孙成军向《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》记者介绍,目前地方党报还面临不少困难,急需借助机构改革的机遇,高位统筹深化改革。从坚守党报使命的政治要求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出发,加强党委对党报的支持和监管,更好地发挥地方党报的功能,壮大主流舆论阵地。
关键词: